更新时间:2025-08-12 04:02:55
任何电影都应该遵循基本的叙事原则,即“契诃夫之枪理论”,电影中若出现一把枪,那它就应该射出子弹,从而影响角色,或改变故事走向,其核心在于故事中引入的每个元素都必须在后续情节中发挥必要作用。 例如《南京照相馆》中的翻译官王广海的家人被日军杀死这一情节,这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枪”,但影片却没给观众展示它的“子弹”,导演并没有让王广海知道这个事件,那他家人的死亡也就没有让王广海这个角色或接下来的故事产生任何影响,从而导致家人死亡的镜头沦为废片。 作为一部群像电影,大部分角色都缺少了应有的角色曲线,懦弱的角色从头到尾都在懦弱,勇敢的角色从头到尾都很勇敢,仿佛角色们都被贴上一张不可改变的标签,注定扁平化,观众看不到他们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所带来的改变,俗称“立不起来”,角色们在电影第二幕围绕着该不该继续给日军洗照片发出了疑问,但又不让他们给出问题的答案,导致原本可以作为故事转折点、甚至可以让所有角色瞬间立起来的的一场戏整段拉垮,唯一算得上丰满的角色,反而是反派。 另外导演显然因为繁忙的拍摄工作导致精神失常以为自己的这部电影叫《南京通行证》而不是《南京照相馆》,不然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电影的中后期完全抛弃了“相片底片”这个核心载体,反而把故事的核心围绕在通行证上,一直到电影第四幕才将底片的事情揭晓,可能导演真正的梦想是拍一部悬疑片。 说了这么多,其实比电影本身更让人费解的是,它能有30亿+的票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京照相馆》:抗战电影的创新
从《南京照相馆》谈起: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反法西斯国际主义的未来
《南京照相馆》25句经典台词,9.3大阅兵吾辈自强铭记历史
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看《南京照相馆》有感
暗房中的山河显影:《南京照相馆》与记忆的政治经济学
《南京照相馆》与《孤注一掷》的“控制力”与部分剧情对比
《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能卖30亿?
国破山河在——围绕“汉奸”和“朋友”谈谈《南京照相馆》的观后感
从《南京照相馆》看刘昊然的演技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