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30 04:03:50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女护士,在瑞士一家医院工作。有一个背景要点,女主工作的是一家公立医院,就是医疗条件适中,什么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去的医院,如果作为社会学调查的采样,这家医院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采样单位。还有一个要点,主人公Floria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护士,对待病人非常耐心专业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充满热情(激情),Floria更是一个优质“样本”。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要点?电影《夜班》不但拍摄和叙事手法接近纪录片,某种程度上它也在承担纪录片的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艺术功能。 电影要的核心就是片尾那两页字幕——到2030年瑞士将有三万护理人员缺口,三成受训护士都在4年内离职,全球护理人员短缺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健康风险... 而Floria在一个普通的夜班里的所有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上面几行字从数字投射到具体生活中是多么残酷,而护理人员和患者在这个状态中都在饱受折磨。90分钟的电影中,只有靠近结尾的时候Floria扔掉手表寻找手表以及之后和手表主任的对话部分算是“高潮”,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一部故事片第三幕的强冲突高潮,但就是这样一部“平”的故事却从Floria踏进医院换好衣服的第一秒钟开始就全是“冲突”,都是“矛盾”,尽是“高潮”。导演就把摄像机紧紧绑定在Floria身边,摄像机和Floria的距离基本上不超过3米,Floria始终是以中近景的景别出现在画面里,偶尔插入些许特写画面,这更像是导演赋予观众一个贴身视角,观众就像“人体挂坠”一样,挂在Floria身上,走哪跟哪,寸步不离,甚至当我们看到电影后半段,观众和Floria医院里的病人也无两样。问题无处不在,呼叫声此起彼伏,Floria就一刻不停地奔走穿梭在病房药房走廊,应付着所有他能处理的既定稳定以及尽量处理的偶发或突发问题。 还有一场强冲突的戏是有一个病患入院不就病危,抢救无效离世,片尾疲惫的Floria坐在公交车上,邻座出现了一个老妇人,戴着的就是离世老人的围巾,这是神来之笔,克制又充满情感,让Floria的所有动机自洽。 还有几处很妙的设计,让看似“平”的剧情显得设计感十足,担心同病房的黑人患者打呼噜的中年白人的呼噜声竟然更大,不会说德语的华裔老人和同病房的病友靠下棋交流,因为拖着氧气瓶抽烟的患者捡到四万块的手表还给了Floria...这是一部接近纪录片的现实题材电影中的“感性表达”——现实的确很残酷,但因缘际会中总有某种力量能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原因只有一个,Floria是个好人,而好人有好报。很显然,这和电影的“理性味道”是相悖的,但暖一点能让电影看上去没那么令人绝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另一个女人
下一篇:等不到的下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