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8 04:04:29
整体来说,作为商业片,属于是无功无过的水平,本片最大的好处在于特殊题材的影片定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给我们普通人传达了聋哑群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便,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影片的缺点非常明显,结构化的剧情、合家欢的结尾、不够细腻的情感,我能感觉出导演的苦心和用力,但很难将法律的严谨与情感的细腻作一个平衡,在庄严的法庭上煽情、该处理好情感的地方却心有力而余不足,类似《第二十条》,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很难两全其美。 但本片比较戳中我的在于两个部分,一是电影的艺术表现上,有关于聋哑人群的一些镜头、音乐等,比如聋哑人遇到不公时,不能说话,只能打着别人不懂的手语;聋哑人的听觉实录,他们能听到的,就像是一丝丝白噪音,他们能感受到你在说些什么,但是听不清,这种无力与窒息,深受感触;最讽刺的是,影片中的金融公司,每次举行活动,骗聋哑人的钱,都要放着《感恩的心》的背景音乐,即便他们听不见,或许,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安慰罢了。 另一个部分在于“迹”与“心”的探讨,影片中李律师与汤律师的对比,前者前期是“论迹不论心”的极端表现,后面逐渐“心迹背离”,最后达到“心迹合一”;而汤律作为对照,影片中始终“心迹合一”,也是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照。在此,我就想到有句话讲,“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相对应的就有“如果我伪善一辈子呢?”。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也很难硬要选出一个来。对于古人所言,孔子既看行为“听其言而观其行”,也察动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知行合一。中国传统其实主张“迹心并举”。这对我们自己为人处事也有不少启发,在对应对象上,对他人我们可以多论迹少究心,保持宽容与务实;对于我们自己,既检视行为结果,也反思初心动机。 支持为残障群体发声!让我们也能了解他们的现实困境,加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晚锁定,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