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生还》导演高群书:我不愿拿抗联题材去割韭菜,良心过不去

高群书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东京审判》上映于2006年,当时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国际审判有70年没有大众影像产出。在前期准备时,高群书跑了很多图书馆都没有收获。直到他的一位助理从自己的母校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才让电影有了拍摄的依托。

这种缺失并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遗憾,更意味着社会公众与历史之间的隔阂。《东京审判》的上映,也完成了对历史影像的一次填补。

而近二十年后,高群书再次执导了一部具备打捞历史意义的电影《生还》,这部电影关注的对象是在如今的抗战叙述中几乎被遗忘的队伍——东北抗日联军,描述了抗战后期三万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仅余七百生还者的真实历史。

在电影上映前,抗联对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它的存在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系统化的影像记忆,难以与个体情感发生连接。

高群书试图打破这种隔阂。电影取材于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12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展开抗联的残酷现实。在影片中,抗联的队伍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构成:有像李童一样十二岁便参军的少女,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更有曾经的“山大王”。他们聚集在林海雪原之中,面对的是如幽灵般具备压迫感的日军。


图源:片方

《生还》讲述了抗联的“悲壮牺牲”,也展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支点作用。这支近乎被遗忘的队伍,对抗日乃至解放战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联的生还者突围后渡江来到苏联,日后参与了苏军对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进攻,又在解放战争时期为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站稳脚跟立下了巨大功劳。

打捞被主流话语遗忘的抗联历史,让这部电影具备了更多电影文本之外的意义。这和高群书对历史的长期关注有关,他告诉界面文娱,“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

为了更客观地还原这段历史,高群书在拍摄时采用了近乎纪实的手法,启用了去明星化的阵容,回归一种更加质朴的拍摄方式。他选择了远离流量,但更接近历史的方法,“如果要这个电影作为纯粹的商业项目,用电影手段,叙事手段,包括流量明星,观众只是看一个电影。”

作为故事的原型,晚年李敏沉浸在对这些逝去战友的回忆中,并且呼吁将历史书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2017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全国中小学课本中的“八年抗战”说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而李敏则于第二年去世。高群书感叹,“(她)这一生最后画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句号。”

作为深耕国内影视行业多年的导演,高群书说自己现在就拍两类电影,挣钱的电影,或者虽然不挣钱但让被忽略的历史被打捞留存的电影,“到这个岁数,我们想怎么能留下点东西给这个世界。”

01 打捞抗联史

界面文娱:什么时候开始有拍《生还》故事的想法的?为什么选择用《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1924—1949)》来作为故事的蓝本?

高群书:十年前就有了。这部电影是为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拍的,当时电影局想做抗联题材,我一直对此感兴趣,但具体题材选择了很长时间。英烈题材有人拍过,凌子风1949年就拍过八女投江,杨靖宇、赵一曼也各有两部作品。


图源:豆瓣

后边就很少人拍了。因为抗联队伍构成复杂,处境也比较艰苦。抗联是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之一(长征,三年南方游击战,抗联),而且是“最最艰苦”,因为孤悬在伪满洲国的腹地,日军的统治非常严密。

研究资料时,我发现了李敏,她退休后一直在呼吁把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写到教科书里,2017年教育部落实了,2018年她去世,这一生最后画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句号。

李敏是12岁参加抗联,抗联更像个家庭,来源都比较复杂:有城里人,在山沟里活了一辈子的人,有土匪。所谓联军就是一个原则,只要打日本人都可以参加,比如金日成是朝鲜人在抗联第2军。谢文东、李华堂原来是有山头的土匪。

早年东北义勇军太分散,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下,才整合出有建制的抗联。抗联从成立时的十一个军,三万多人,最后只剩下七百多人,你想想这是什么惨状,但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段历史。

于是就先看李敏的回忆录,看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李在德的回忆录。那时候回忆录写得都比较真实,抗联战士常年在深山老林,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就牺牲了。他们经常在山林里发现冻僵的战士遗体,也就是雪雕。

但牺牲值得尊敬,活下来的人也值得尊敬,他们活下来是多少人牺牲保护他们回来,《生还》有个主题就是保护。每次突围都是男兵在外面阻击保护女兵突围,女兵保护孩童。


李敏 著
版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2

界面文娱:电影没有刻意追求情节冲突,反而用一种更加真实的视角讲述了这段故事,故事的整体基调是怎么确定的?

高群书:我觉得这么拍更合适。如果这个电影作为纯粹的商业项目,用叙事手段,流量明星,观众只是看一个电影。但我觉得这个电影不管票房好不好,都能留下来。到我们这个岁数跟你们岁数不一样,我们想怎么能留下点东西给这个世界,不太去想挣多少钱了。

界面文娱:这是一个主动的决定?

高群书:当然。全部用新面孔,让观众就当真地看,不会因为明星(跳戏)。实际上电影中17岁的角色小马就是奔着流量明星去的,后来想想没必要。十年、一百年后再看,就当纪录片、史料看。

南京大屠杀有影像资料,但抗联没有的,只有一些照片,他们没有战地记者和照相设备,就打下一个县城之后,去县城里拍几张照片。但抗联战士写了很多回忆录,都写得都很具体,后来有些纪录片反而做得不完整。

界面文娱:怎么看口述史这种形式?会不会用这种更个人化的视角的历史呈现,有 “打捞” 的感觉?

高群书:我本身是学新闻的,从90年代就特别喜欢口述实录。口述历史的好处一是亲身经历真实性,二是情感性。亲历者写晚年回忆都很有情感,对战友牺牲感受都很真切,文字很质朴。所以我看到这些回忆,觉得就别虚构了,真实的历史已经这么生动这么能打动人。


冯骥才 著
版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6

界面文娱:当年你在拍摄《东京审判》的时候,也说过“庭审中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出处”。

高群书:拍《东京审判》跟《生还》异曲同工,那个题材也是70年没人聊过,也是在打捞。但《东京审判》之后,大家都知道了东京审判是由一个中国人主导,把这些战犯送上绞刑架。

界面文娱:大众之前没有这个认知。

高群书:连资料都没有。我接到剧本的时候,在网上只找到了非常简单的介绍,关于梅汝璈只有一句话——如果不能把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宁可蹈海而死。我在国家图书馆也没找到东京审判的资料,后来还是有个助理南京师大毕业,在他们历史系的图书馆找到了庭审的法律文书,还找到一本书《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

拍的时候定义两个原则,第一必须符合国际法法律程序,第二,必须都有出处。法庭上的发言得严谨,不能去编造。

公映之后,我请电影中角色向哲浚的儿子在北京吃饭,他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有东京审判全部的影像资料,5000美金就可以复制。这个审判持续了两年,每天都有人在记录,但可惜我们拍摄的时候不知道。

界面文娱:在学习历史时,有些高中历史老师就会放映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历史的延展。

高群书:拍《生还》也是这个目的。说实话抗联到底怎么回事?有一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电影结尾李童说想念那些身边死去这些战友,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她的生还。其实我们今天生活也是那些人换来的,李敏到晚年之后,也天天念叨那些人那些事。

界面文娱:抗联的历史其实跨度很长,怎么去做素材取舍?

高群书:电影就是突围,过江,享受社会主义,打回来这四个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后期抗战史。

当时看李敏回忆录有一点打动我,就是他们第一次到苏联,以前都是他们的首长讲课,未来中国跟苏联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他们一头撞进了社会主义的怀抱,才发现社会主义这么好。从山里打过黑龙江之后,有面包吃,还能洗澡。翻译第一次把李童领到有瓷砖的厕所,她不知道怎么上又回来了,因为在山里都是找个坑就解决。

他们进入社会主义有惊喜感,这就是未来的生活,更坚定了打回来的信心,过去社会主义是一句话,现在社会主义有了形象。

界面文娱:之前我并不知道抗联有一支分队去了苏联,还参与了对东北日军的进攻。

高群书:更重要的是协助苏军管理57个城镇。当时共产党军队出关是空着手,武器粮食都没带,官兵们间流传的说法是:“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结果苏军不给,因为和南京国民政府有友好协议。苏军把大工厂都拆走了,顾不上下边城镇。在那儿抗联的七百多人说了算,就把日军留下的武器和兵工厂都给了八路军。八路军这才有了武器、衣服和粮食。

当时我们部队要从南满到北满,经过很多苏军检查点,必须是苏军的卫戍区正司令盖章,抗联战士担任的副司令无权盖章,抗联的领导就偷刻了一个萝卜章,部队才从辽宁到了黑龙江。

后来也是周保中找金日成绕道朝鲜,都是抗联这帮人做的。抗联为后来的解放事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界面文娱:除了抗日时期的贡献,在之后解放战争里的作用大家也都不太了解。

高群书:不但你们不了解,连东北的精英阶层也不一定了解。他们问你这是从哪来的?我说都是从各种回忆录史料里总结梳理,本来历史都有,但是没人去传播。所以《生还》我更在意是打捞和传播,告诉大家抗联的艰苦,战士怎么活下来。

02 寻找边缘化的历史叙事

界面文娱:从《东京审判》到《生还》,你是会本身对打捞相对于主流、大众化的历史外的内容特别感兴趣?

高群书:是,我上学时历史分是最高,应该被北师大历史系录取,但是选择了新闻,就还是想当记者,作家。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对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主流历史随处可见,话语权都定性了。

但你想想,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也都是三万多抗联战士,打到剩下七百多人,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我们也有意识地让电影群像感更强,尤其是牺牲的那部分战士,影片用的是李童视角,李童置身于此,所有内容都是她看到的。

界面文娱:一些稿件说电影是纪实风格。

高群书:是纯写实,不是相对写实。尤其是别戏剧化,只要一戏剧化就有杜撰成分,就是传奇故事了。你可以把它当真实的历史看,因为这所有细节都是真实的,这些人实际上也都是有人物原型。

界面文娱:战士的姓名还是有一些虚构的成分。

高群书:会虚构,毕竟有一些改变。比方说战场上生的孩子真实是生下就去世了。但我们不愿意在电影里看到一个孩子的死亡,就让她活下去,活到最后一个镜头。大家都在哭的时候,她还得吃牛排,总得给人希望和温暖。整体的故事的细节有嫁接合并,但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界面文娱:大众对抗战史,尤其是抗联的历史还是有很强的疏离感存在。那从市场角度来说,会担心电影的接受度吗?

高群书:担心,但是担心也没用。对我们来说,挣钱不是欲望,能收回成本就是最大的胜利。干这件事是什么结果我还不清楚吗?肯定不会指望拿几亿的票房,否则不会选择新人,也不会选择这种拍法。

我们难道还不会戏剧化吗?很可笑的(外界)说我们不会写戏,我不会写戏吗?我不会写戏,就找会能写戏的编剧。我们不会用流量吗?我也干这么多年,也有资源。就是你觉得去干这件事儿,只能这么选择。大家都在想片子挣多少亿,谁会主动选择片子肯定没什么票房的拍法呢?

界面文娱:不管拍谍战片还是《东京审判》,你对近代,尤其是民国的历史更感兴趣。

高群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乱世更感兴趣,而不是稳定的大一统朝代。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民国,尤其对民国感兴趣,因为离现在近,记录都比较细。古代史很多只是官方的正规叙事,野史也不可信,比如孔子两米多,生在野地里,这玩意儿你相信吗?


《东京审判》剧照 图源:豆瓣

界面文娱:这种乱世或者说民国有点藩镇割据的感觉,会对创作提供什么书写的可能性。

高群书:民国实际是从封建走向民主的过程,包括总统的更迭,满清大厦的崩塌。实际上我以前还想拍辛亥革命的。

我之前拍《千钧一发》的时候,想用纪实的方式去拍100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实际上就是一个史料作用,当然《生还》也可以放进去。

03 拍不挣钱但留下来的作品

界面文娱:当下拍电影和拍剧集,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高群书:我是靠拍电视剧出名的,电视剧算是老本行、大本营,更驾轻就熟,电影更能考验人。剧集更多是面对平台,电影面对的是一个个观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面对一个个真实的买票观众,和在平台充会员后可以自由观看的观众,选择和心态完全不一样。

界面文娱:现在市场有很大的变化,这一两年一直在跟创作者聊,观众好像不太爱看电影了,会转向短视频和短剧,今年剧集也没有出现大爆款。

高群书:我从来不这么认为。不是观众不看电影,《哪吒2》一百多亿,《南京照相馆》也是30亿,还是我们没做好,连对市场的划分都没做好。

举个例子,《生还》就应该小片大宣发。如果拿1000万的宣发,我相信票房就能过2亿。但大家都不信,我也没那么多钱。因为中国市场都是吃人口红利,把喜欢战争片,喜欢抗联历史的观众打捞起来就行。但我们现在无力出击,没有那么多宣传经费去做商业化推广。

界面文娱:你在微博上也说过,投资方会对这种题材会不太感兴趣。

高群书:没有人感兴趣。我自己没拿酬金,演员基本上都拿很少的片酬。职员到现在钱还没给结完,我从来不怕说这种话。我们会把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钱结了,但主创,后期特效到现在还没拿到钱,但我说肯会给,实在找不到投资就卖房子。宣发也没人拿钱,就我拍电视剧挣钱做宣发。

界面文娱:投资方是会觉得这个题材太冷门,还是现在市场不好?

高群书:投资人就一句话,放什么时候也没人投,去年和前年也没人投,因为没有大牌演员。大明星往那一放,怎么会没人投呢?拍的神乎其神点,拉个一亿投资可能性还是有。但是我不愿意拿抗联题材去割韭菜,良心过不去。

界面文娱:你在微博也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拍摄下来很难,最困难的部分或者环节是什么?

高群书:实际上最困难就是资金。还有就是气候,拍摄地中午暖和是零下25度,拍夜戏晚上零下30度,还都在深山老林雪地里。我们在那儿拍了六十多天,没信号,拍摄条件很艰苦,但拍的很开心,大家都很配合。

选演员的时候就先测体能,百米跑了多少秒?跳高能跳多少?我们这个小主演是打拳的,之前东北选遍了都不行,城市的现在孩子要么同龄长得高,太小的心智对不上,最后李童的演员是南京人,12岁的打拳出身,形象气质都特别适合。

界面文娱:电影里经常出现互相问姓名,这是不是特意设计的?比如总有人问 “你是哪儿的?你是谁?”“你和他什么关系?”,结尾也有点名、众人应答的情节,感觉名字被反复强调。

高群书:这是我的习惯,拍《风声》的时候剧本没有每个人来历的,我给每个人从初中开始写起,可能是没有所谓弧光,但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不是一个符号和工具人。

界面文娱:未来还会有拍类似的历史题材吗?

高群书:如果《生还》回收成本我就接着拍,或者将来挣了几个亿再回来拍。虽然我没有太多挣钱的欲望,但没有钱就拍不成电影了。但我最喜欢干的就是(生还)这样的事儿。

界面文娱:刚才也说到现在这年龄想拍一些能够留下来的东西。你整体对于题材的选择,拍摄的手法,跟当年比可能会有变化吗?

高群书:没什么大变化。我也没觉得自己思维老化了,我是个与时俱进的人。

所谓的变化是现在有商业电影秘诀,我愿不愿意用这个秘诀。这套秘诀关于叙事,用腕儿,大投资题材怎么做。实际上这都是方法,不是我们不会,是愿不愿意。他们总觉得你没做就是不会,但明年我会拍一部能挣钱的。

界面文娱:你在微博也挺活跃的,还是希望能够跟观众和现在的舆论场保持沟通?

高群书:把握当下,得了解现在人在想什么,这也是微博的好处。我也看抖音,抖音有好多人生故事,可能是娱乐化的方式。娱乐也很多种方式,比如喝酒、唱K、街舞、飙车,每个人不一样,这跟时代没有关系,每个时代都这样。


图源:高群书微博

界面文娱:人的本性没有变化。

高群书:这不可能变的,七情六欲都是这么回事,动物性决定人就是这样。比如今天喜欢电子的,或者塑料木头的,只是这个变化。

界面文娱:面对这样的当下,你未来的主题选择会是什么呢?

高群书:现在对我来说就两种,拍一个挣钱的电影,或者拍一个虽然不挣钱但留下来的电影,让不为人知的、被遗忘的或者被忽略这些历史打捞出来留存下去。


上一篇:刚上映票房第一,33岁蒋奇明终于演男一号,郝蕾的话终于有人信了

下一篇:中俄合拍谍战片《红丝绸》,主打史诗+悬疑

剧幕迷踪 剧光映画 中国编剧网 6V电影网 猫眼专业版 剧本之家 剧情吧 新剧观察 制片人内参 烹小鲜 阳光电影 剧情百科 新剧观察 剧本之家 电影蜜蜂 谷阿莫 剧本库 剧情库 影视剧本交易网 艺恩数据 电影蜜蜂 毒舌电影 微视影视 快手电影 影视帝国论坛 BT天堂 6V电影网 影视怪蜀黍 镜像娱乐 灯塔专业版 影视帝国论坛 快手电影 A4K影视论坛 电影天堂 编剧帮 网视互联 电影天堂 猫眼电影 电影港论坛 壹剧本 迅雷电影 蓝兔影评 电影FM 电影天堂 快手电影 Sir电影 A4K影视论坛 快手电影 影视飓风 狮子影评 剧情之家 剧本联盟 神工剧情 猫眼电影 巴塞电影 心跳剧情 龙门剧情 豆瓣榜单 娱乐资本论 豆瓣电影 电影天堂 解梦剧情 通城剧情 剧本库 1905电影网 剧情狗 再起剧情 6V电影网 小城剧情 剧情之家 导演帮 猫眼电影 剧情狗 追踪剧情 山麓剧情 高清MP4论坛 剑神影视 冰心剧情 B站影视区 电影天堂 娱乐资本论 虹膜 今日影评 猫眼电影 成名剧情 烹小鲜 豪侠影视 指影 影视工业网 通城剧情 影视大全剧情 中国影视评论网 战歌剧情 武林剧情 大师剧情 飘花电影网 破梦剧情 镜像娱乐 豆瓣电影 解梦剧情 风云剧情 电影最TOP 剧本联盟 水月影评 异童剧情 青春剧情 Sir电影 6V电影网 旋律剧情 艺生剧情 西洲剧情 光影剧情 制片人内参 院线剧情 情缘剧情 七星剧情 IMDb中国 乾坤剧情 电影港论坛 星途剧情 豆瓣电影 飘花电影网 电影蜜蜂 武林剧情 悲鸣剧情 成名剧情 时光网(Mtime) 情缘剧情 豆瓣电影 重铸剧情 星语剧情 恋爱剧情 狮子影评 星客剧情 战舞影视 生财剧情 香客剧情 破空剧情 小兵剧情 IMDb中国 影视剧本交易网 剧情解析网 华语剧本网 剧情百科 深焦DeepFocus 悲鸣剧情 光影剧情 乾坤剧情 剧情库 龙门剧情 光影剧情 壹剧本 迷雾剧情 追踪剧情 神工剧情 解梦剧情 镜像娱乐 医场剧情 破空剧情 网视互联 水月影评 云涌剧情 旅行剧情 Sir电影 旅行剧情 剧情吧 七星剧情 电影界 今日影评 电影首发站 院线剧情 天山剧情 黄历剧情 残影影视 影视怪蜀黍 剧集之家 影视剧本交易网 秘藏剧情 解梦剧情 MP4吧 雷心剧情 剧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