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5 04:02:16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武术影视的美学价值TOP榜:
Top1 《太极宗师》吴京长城太极拳 感受: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链接:https://b23.tv/IEhIPzb
陈师行道长武当七星剑法 感受: 道法自然,人剑合一,轻灵飘逸 链接: https://b23.tv/zlshs4q
Top2 《赴山海》成毅李沉舟峨眉金顶打戏 感受: 气定神闲,酣畅淋漓 (第27集15分左右开始 )
Top3 敬待后来者
(大家可以看视频感受一下)
步入正文。既然是个人美学排行,那先说一下我的审美依据,其核心是中国传统武学的“整劲”“功架”“发力”:动作是否蕴含“整劲”,是否具备“功架”,“发力”是否清晰通透。
何为整劲?即全身力量协调贯通,力沉脚底,松而不懈,力从地起,节节传递,而非身体局部发力; 何为功架?指招式间沉稳、工整的身体架构,这是力量的根基; 何为发力?是力量在瞬间的爆发与控制,讲究“脆”与“透”。
吴京长城太极拳、陈师行道长武当七星剑法、成毅李沉舟峨眉金顶打戏,三者侧重不同,但内核相通。吴京的太极是“人与天地合”,其美在圆融和谐的韵律;陈师行道长的剑法是“人与剑合”,其美在精准控制的飘逸;而成毅李沉舟的打戏,则是“人与力合”,其美在将霸道的拳意,通过扎实的步法、节节贯穿的发力、挺拔的身架,具象为可视的“权力”与“气势”。而它们的共性在于,其美感都根植于对武术本身劲力与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极致展现,这是武术的本体,即劲、势、形。
此排名,一定不是否定其他经典和前辈。如《卧虎藏龙》的写意、《一代宗师》的沉韵,其美学重心在于哲学表达与情绪渲染,武术常为“意境”服务。而李连杰等前辈的经典,则是“技击美感”的教科书。与之相比,我尤为喜欢李沉舟的打戏,是因其在武学本体“劲、势、形”的纯粹性上,达到了一个更偏重艺术表现的新高度,让力量本身充满了戏剧张力。
回顾武侠剧,打戏风格几经流转。以我而立之年的人生所感受到的,张纪中制片前的武侠,多硬桥硬马,实战感强但艺术性稍欠,其后以张氏武侠为代表,飞天遁地,飘逸过甚而实感不足。如今,以成毅在《赴山海》中的表现为代表,我看到了一种融合:既保留了扎实的武术根基和力量感,又赋予了它符合现代审美的节奏、张力与艺术表现力,做到了“虚实相生”。
最后,想对成毅老师和《赴山海》说一声谢谢。谢谢武指林峰老师、演员成毅老师和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的创作,为我们带来峨眉金顶之战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武术美学盛宴,让李沉舟的拳法从文字变成了具有信服力的艺术形象,而李沉舟也将成为一个极具艺术价值和魅力的影视角色。成毅老师不仅演活了角色,更用身体语言为新武侠的打戏审美树立了一个标杆:浪漫可天马行空,但根骨必须立于真实的力学之美上。感谢他的匠心,让我们看到武侠剧打戏新的可能。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下中国武术,当然,我更愿意用武学这个词。
武学,之于中国,远不止于搏击之术,它是一套关于身体、意志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哲学,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并非好勇斗狠,并非争强好胜,而是 一种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与担当。
因此,我赞赏《赴山海》这样的作品。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严谨且充满美感的方式,将武学的力与美、侠者的义与勇,呈现于荧幕。这或许能在无数观者,尤其是孩童和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名为“侠义”与“尚武”的种子。这颗种子关乎正气、关乎力量、关乎担当,它将伴随成长,静待花开。
也正因怀着这份期待,我将我的TOP3之位空置,期盼未来有更多的创作者和演员,能秉承这份对武学本体的敬畏与艺术探索的勇气,为我们带来新的震撼,共同将中国武侠的美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PS:本文章只提了李沉舟,萧秋水的打戏呢?其实李沉舟已给出了回答,招式不错,但还不够火候。(另,剑比拳难,十年磨一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一分都不值